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学思践悟 > 业务课堂 >
心中要有“一杯水”
时间:2017-08-02 12:00:00   来源:qjpjwadmin   作者:中国纪检监察报
          前段时间,南京市一位公交车司机的“绝活”在网上引起热议。开车时这位司机师傅的手边总是放着一个盛了水的茶杯,令人赞叹的是,即使车行驶在角度较大的弯道或颠簸的路面,杯里的水也不会洒出来。之所以放一杯水在手边,是因为这位司机认为,想要给乘客一个舒适安全的乘车环境,开车稳很重要,颠簸之路能做到“滴水不洒”就是行车平稳的一个表现。这杯水放在这里,就是为了“和自己较劲”,就是为了实现自我约束。

  平稳行车和平稳做人,其实很多时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都需要设点约束、定个标准。对于司机而言,平稳行车是职责所在,小小一杯水既是自我警示、自我规范的戒尺,更是追求自我提升的标志。对于党员干部而言,要想做到廉洁用权、遵规守纪,也应当有这位司机这种“和自己较劲”的精神,强化底线意识,加强自我约束。

  《论语》有言:“以约失之者鲜矣。”意思是说,一个善于约束自己的人,是很少犯错误的。相较于外部约束,自我约束的可贵之处在于慎独慎微,即台上台下一个样,人前人后一个样,即使是在私底下、细微处,无人监督的时候,也能够做到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;在于自觉主动地对自己做出严格要求,坚持底线,追求高标准,始终做到不放纵、不越轨、不逾矩,“仰不愧天、俯不怍人”。

  从古至今,不少成大事者都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。清朝有个吕璜是浙江省庆元县知县,上任时写了副对联悬挂在县衙大堂上,这副对联是:“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,敢糊涂忘了当日?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,看终究害着自家。”吕璜以联自束,办案慎之又慎,明察秋毫,因而不曾有冤假错案出现。清代名臣林则徐有爱发怒的坏习惯,他为了改正便写下“制怒”条幅挂在案头,以警戒自己冷静理政处事。抗日名将吉鸿昌在碗上印下“当官不许发财”字样,提醒自己廉洁自律,清白为官。我们党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均有自己的“约法三章”,周恩来的“十条家规”、彭德怀的“保公三诀”、叶剑英的“五不许”、陈毅的“三不要”都是约束自己和家人的“戒尺”。

  当前,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面临许多诱惑和种种围猎,要想挡住诱惑,不偏向、不失足,就必须学会约束自己,在自己的内心放“一杯水”。这杯水,是党章,经常对照党章,看看自己是否达到合格;是党规党纪,以纪律之尺约束自己,看看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规矩;是群众的评价,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获得了群众的认可,让群众满意。

  以坚强的党性和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为支撑,不在利益面前心理失衡,不在贪欲面前恣意妄为,党员干部才能做到行稳致远。(陈思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