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屏幕上的这五个字,我沉思良久。一年前的一幕就像一部黑白电影,不停地在头脑里回放。
那日,正静坐在阳台上,捧读《曾国藩家书》,手机里跳出一条信息:“姐,你最近有空吗?”我问:“什么事,说吧。”那是我姊妹十个中最小的妹妹,在农村务农,辛苦自不必说。
心想她能有什么事呢?是生病了,想到城里看病?还是经济上有困难需要帮助?
就在我胡思乱想时,她又发来一条信息:“微信上说不清楚,明天去你家。”
第二天上午,当我打开门时,眼前站着的幺妹,差点让我认不出来。她,好像刚从田间回来的样子,脸上布满愁云。
“究竟是什么事情啊?”我一边将事先准备好的水果递给她,一边问。她却将水果推到一边说:“哪有心思吃哦,先说事吧,马上还得赶回去呢。”
原来,她是为和庄邻一块半亩地纠纷而来。
不知是因为我离开农村时间久了,还是因为妹妹的表达有问题,说了半天,一团糊涂账,数不清理还乱。最后,她说:“我没什么文化,说不清楚,不怪你听不懂,但是,你一定要帮我,庄邻都说他家是仗势欺人。”
想到妹妹在农村生活,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的,何不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?于是,我就开始劝说,我用父亲一直教导我们的“处邻合居的,和为贵!吃亏是福等家风”劝说她,想让她忍了,息事宁人;又现买现卖地将曾国藩家书中的:“笑着吃亏的,都是聪明人。情愿吃亏,万不可与人构讼”读给她听。甚至还搬出清代张英的《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》里的四句诗: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来帮她化解心头的积怨。
妹妹似懂非懂地回去了,望着她的背影,虽然不舍,但还是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劝说是正确的。
树欲静而风不止。不料,对方去法院起诉了。
接到起诉书,妹妹更是焦灼不安,她不理解自己反而成被告了。庄上的邻居也担心说:“这件事情我们虽然都知道你家有理,但是,怕是赢不了哦!人家女婿就在政府部门当干部呢。”妹妹却抱定一个想法,我就是想讨要一个说法。她的犟劲,让我想起电影“秋菊打官司”里的秋菊。
可是,第一次开庭,从庭审过程看,形势对她很不利。特别是当得知原告代理律师就是原告儿子时,对官司的打赢更不抱信心。我们又开始做她的思想工作:“输了就输了吧,不就是半亩地的事嘛。再说,历史上冤假错案也不知道有多少呢,你这事又算得了什么?”妹妹委屈得直掉泪。
时间在等待和焦虑中渡过,眼看还差一个月的时间,距上次开庭就一整年了,还没有任何消息,妹妹种田、带娃都没了精神。
那天,在地里干活的她突然收到法院再次开庭的传票,只是换了庭审地点,换了庭审法官,重要的是庭审风向标也换了,这让妹妹看到了一线希望。
在庭审后一个月不到的时间,妹妹终于收到了判决书,她流着泪告诉我说:“姐姐,我赢了,法律是公证的!”
看着她发来的电子判决书,“驳回原告诉讼请求”八个字是那么显眼,它让我又想起曾国藩家书里这样一段文字:“我家既为乡绅,就绝对不可以到衙门里谈论公事,以免被当地官员瞧不起。即便家中确实有事,那么情愿吃亏也万万不可与他人打官司。那样即使我们有理,当地官吏也会怀疑我家仗势欺人,恳请父母亲大人明鉴。”
无论是清代张英的家书,还是曾国藩的家书,都带给我们一股清风,可谓家书传清风。如果我们今天人人都能做到像曾国藩那样的清正廉洁,洁身自好,严于律己,懂法守法,那么像这样“半亩田”的官司,就不会在法庭上上演,乡风、民风也一定会更加淳朴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;社会将更加稳定。
愿世间多几封像曾国藩、张英那样的家书,少几封民事纠纷判决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