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兰芳,名澜,艺名兰芳,字畹华。“梅澜芳华”之所以芳华绝代,源自“芳华在戏外”。
梅兰芳的精湛艺术,不是先天就有的,而是后天刻苦学习、勇于探索和努力实践得来的。梅兰芳在回忆录《舞台生活四十年》中说:“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,没有充分的天才,全凭苦学。”随后又说:“戏剧前途的趋势,是跟着观众的需要和时代而变化的。我不愿意还是站在这个旧的圈子里边不动,再受它的拘束。我要走向新的道路上去求发展。”这种艺术文化的自觉,更是一种文化的自信。
梅占百花魁。梅兰芳在继承京剧优良传统的基础上,进行独立的艺术创造,又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了京剧艺术,融青衣、花旦、刀马旦为一体,让表演形式和唱腔新颖独特,世称“梅派”。
具有鲜明民族色彩和高度美学成就的中国京剧,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大放光彩,是从梅兰芳开始的。从1919年起,梅兰芳三赴日本访问演出,大获成功,轰动一时。日本艺术家将其表演的剑舞誉为“梅舞”,并仿效之。梅兰芳曾在《东游记》一书中回忆:1919年我第一次访日的目的,主要并不是从经济观点着眼的,这仅仅是我企图传播中国古典艺术的第一炮。
1929年底,梅兰芳为了“沟通文化,促进邦交”,又自费赴美国访问演出,历时半年之久,演出72天,轰动全美。在此期间,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还授予梅兰芳“荣誉文学博士”的称号,“梅博士”之名即由此而来。
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梅兰芳从北京移居上海,并陆续排演《生死恨》《抗金兵》等宣传抗敌救亡的爱国戏。1938年,梅兰芳避居香港。1941年日寇侵占香港,他开始“闭门杜客”,其“蓄须明志”和“三绝酒井”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。当时,日军围攻香港,梅兰芳被困,感到形势日益严峻,就留起了胡子,以防日本鬼子强逼演出。当日寇软硬兼施时,就托辞年老、嗓坏、有病拒绝。汪伪政府要庆祝“还都”,特务要挟梅兰芳前往南京演出,他又以心脏病复发不能坐飞机为由拒之。
1942年严冬,留着胡子罢歌息舞的梅兰芳在上海家中。一天,汪伪大头目褚民谊突然来到梅宅,要他率团赴南京、长春、东京巡演,说是庆祝“大东亚战争”胜利一周年。梅兰芳指着自己的胡子说:“我已退出舞台多年,岁数也大了,嗓子也没有了。”褚说:“梅先生,嗓子不好可以吊吊,还有一两个月,吊吊是可以恢复的嘛!”梅兰芳反问道:“听说你一向喜欢玩票,大花脸唱得很不错,我看你作为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,不是比我更强得多吗?”
事隔不久,日军驻华北屯军报道部部长山家少佐又命令汉奸朱复昌去“动员”梅兰芳。朱比褚更狡猾,他强迫梅剧团副团长姚玉芙飞沪,勒令梅兰芳出来讲一段话,否则以军法从事。梅兰芳知事态严重,当即让保健医生给自己一连注射三支伤寒预防针,高烧不退。日军不信,派军医到梅兰芳宅给他量体温,梅兰芳高烧达42度,这样才免除了一场灾难。
梅兰芳4岁丧父,15岁殁母,从小靠伯父抚养长大。时局平稳后,梅兰芳托其乡人为他寻找在老家泰州的亲人,返乡访问演出,认亲祭祖。北京、泰州两地飞鸿不断,往来不绝。梅兰芳时常邀家人来盘桓月余,共谈家事,甚为欣慰。
梅兰芳的名字,是同中国戏剧事业联系在一起的,是同祖国的命运时刻联系在一起的。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,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。他那独树一帜的风采、蓄须明志的风骨、德艺双馨的风范,才是真正的国粹。